上一页|1|
/1页

主题:30年后 我想在这样的房子里老去

发表于2015-05-25

 

近看见一则报道,说上班族按月缴纳社保,即使只拿着北京平均工资水准的收入,如果延长到65岁以上才能退休,你和单位的社保缴费将会超过100万,而养老险缴费是五险中的“大头儿”, 约占6成。我们将会过上怎样的退休生活呢?

如果让我来选择,我希望30年后在这样的房子里老去。

 

一、我不要地段,我要体验

在哪养老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,同一个人也会有不同场景的需求,干嘛非要在城郊?干嘛非要景区?我就想在家养老,就想在社区得到照顾,还享受不隔离的社交生活!

1、我要居家式养老

住房有“生命线”。我想住在这样的房子里,面积不大但功能齐全,每个房间里面都设置有“生命线”紧急呼救装置,可与控制联系。每户有一个卧室和部分家具,厅和卧室用活动隔墙分隔,节假日时提供子女探访活动。内外设施都是按照老年人需求而设,例如更宽的大门(供轮椅出入)、衣橱、支撑扶手(户内和公共走廊)、热水器、更大的开关按钮等。

有上门的生活服务。我还想在家得到一些生活和健康护理的服务,比如换洗衣物清洗与修补、生活起居环境整理、文书服务、餐食服务、陪同购买或代购生活必需品、陪同就医或联络医疗机构等;协助我准备饭菜,照料用餐,或将饭盒每日定时送至家中。

 

 

 

有上门的健康探视。我希望有专业人员不定期打电话问安,定期来家中探视关怀,借以防范意外事件发生;为我建立一份健康档案,用健康手册来详细记录健康及检查情况;如果我患病,能有人定期上门了解患病病因、观察病情,发现问题及时与医院联系会诊,到家中进行诊疗护理。

 

发表于2015-05-25

2、我要社区内照顾

有老年人活动。我希望所居住的社区为本社区内居住的老人提供一个娱乐、社交的场所,如果行走不便则由定期用车接来参加活动。

有“托老所”。“托老所”顾名思义就是白天提供照护,晚上老人家则回到家中,享受天伦之乐,就如同小孩上幼儿园一样。如果我已经老到行动不便而难以进行日常生活时,社区也能在白天把我接到老人机构,晚饭后再派车送我回家,让暂时无法进行居家护理的老人短时间入住机构,进行生活协助、健康娱乐、康复修养、交流谈心等活动。有了这样的短期护理服务机构,也可以解决家庭成员长年累月因护理被照顾者而身心交瘁、不堪重负,或家人因短期内外出不在家无法照料老人的问题。

有物理训练室。如果我因患病导致肢体活动受限,希望社区内有为老年病人专门设置的“健身房”和物理功能恢复训练室,有专人指导我们进行肢体功能的锻炼。

3、我要社交化生活

谁说人老了就得与世隔绝?谁说老人就要被当成一个特殊的群体“圈养”?不脱离社会,有自己喜欢的社交活动,与孩子、年轻人在一起,这不仅是中国人的特点,更是不分国界、不分人种的人的人性共同点。

在老年公寓过“同居生活”。在老年公寓中建造公共设施,比如公共厨房,老人们平时各过各的生活,但可以定期在公共厨房开伙聚餐,共同参与集体活动,比如到城市旅游或到剧院看电影。这种“同居生活”已受到德国众多老人欢迎,一项调查显示,到2050年,德国至少会有一半老人选择去老年公寓结伴养老。

在自己家里“结伴养老”。如果我不愿去住老年公寓而只想在家度晚年,在自己家和社区里也可以有社交生活。比如我和隔壁老王、对门老李等老朋友在社区内成立老年互助组,平时我们轮流在各家聚餐、聊天,在白天过着时间长短不一的“同居生活”。

 

与“小鲜肉”互助。有了孩子和年轻人,老年人的生活会增添活力和色彩,另一方面,老年人的经历和智慧也可以给年轻人一些指引。我在想,有没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模式:由政府民政、部门和大学共同协作,介绍年轻人(非子女)比如大学生,去独居老人家里居住,他们不用交房租,但必须承担部分照顾老人的义务,比如打扫卫生、外出采购等。入住前,入住者会进行商谈并拟定各自义务,如打扫卫生、收拾房间等;另外,每个人都要保证让同居者有独立空间。

发表于2015-05-25

我也是这样想的

发表于2015-05-25

好赞

发表于2015-05-25

我也想住……

发表于2015-05-25

嗯,买房要看长远

发表于2015-05-25

美好的生活状态

发表于2015-05-25

首先我得买得起一套房子

发表于2015-05-25

30年都老成啥样了想想都可怕

上一页|1|
/1页